微短剧,这一诞生于移动互联网生态中的最具“网生”特色的视听内容形态,正以高速发展的势头成为视听内容的重要板块。截至2024年12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6.62亿,网民使用率攀升至59.7%,全年行业总规模突破504.4亿元,同比增幅达58.97%,超越2024年电影425.02亿元的总票房 ,跻身主流娱乐方式。2025年,随着政策机制日益完善、技术能力持续跃升、市场结构深度调整,微短剧也呈现出新的转变态势。
一、驱动转型:
政策牵引、技术赋能、市场深化
一方面,管理与引导并重,政策释放持续积极信号。
2024年起,广电总局确立“分类审核”与“持证传播”的管理框架,明确按投资额度分级审核,优化报审流程,并要求所有上线剧目标明许可证或备案号,严控无证传播。针对“霸总”、不当片名等内容乱象,广电总局多次发布“管理提示”,实现由粗放向精细治理的转变。与此同时,政策引导持续发力,通过“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微短剧+”等创作计划,系统布局文旅、普法、科普、非遗等六大领域,推动题材拓展与品质跃升。2025年,通过“中国梦 新征程”等展播及赛事平台,微短剧正加快从流量产品向文化精品转型,进入发展与治理并重的新阶段。
另一方面,前沿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作工具和效率优势。
随着以ChatGPT、DeepSeek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以及Sora、快手可灵AI、抖音即梦AI等文生视频模型相继问世,AI技术已深度渗透微短剧剧本创作、场景生成、后期剪辑等环节。全AI制作的《白狐》以仅四人的制作团队借助AI技术将以往三个月的制作周期压缩至两星期,制作成本由每分钟数万元降至万元。甚至在细分领域,AI也显示出强大的赋能力,阿里大文娱打造了首个针对影视服饰造型的AI垂类大模型“神力霓裳”,将每套古装造型从数小时缩短到2分钟。
同时,市场结构从“流量博弈”转向“价值运营”。
随着用户面的扩大,审美偏好的引导,微短剧市场正从以流量驱动为核心的“快消逻辑”,逐步转向兼顾社会价值与文化表达的“精运营模式”。主旋律与现实题材创作显著提速,2024年入选“中国梦·新征程”展播的优秀微短剧由前一年的7部上升至17部,成为传播主流价值、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同时,平台内容结构日益垂直与精细,短剧平台、长视频平台与广电系统形成联动,重塑供需关系与内容价值链条,为行业建立起良性循环的基础。
二、创作转型:
从流量思维到创作范式升级
1.
向多元叙事升级
早期微短剧高度依赖“霸总逆袭”“甜宠高能”等高点击类型,形成千篇一律的叙事模版。近来,随着创作引导深化与用户需求分化,微短剧题材生态出现系统性重构。备案数据显示,2024年上线备案的都市题材作品占比降至47%,而在拍摄备案的都市题材则下滑至40% ,农村、悬疑、传记等题材占比提升。例如,《夫妻的春节》从女性视角切入家庭伦理,《大过年的》借春节拆迁展现代际冲突,《萌宝助攻》则突破年龄设限,探讨银发族婚恋与代际沟通。与此同时,主旋律创作与文化题材全面开花,如《西城无小事》描摹社区治理,《南风知君意》《一梦枕星河》等以非遗工艺为核心展开叙事,开辟文化深度表达的新领域。这一跃迁不只是内容多样化,更意味着创作从迎合算法向回应社会现实、连接主流价值的主动转型,标志着微短剧题材体系的升级。
2.
向沉浸式审美升级
2025年,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开始探索从“视听轰炸”向“情感沉淀”的美学转型。横屏剧占比持续扩大,表明行业正在摆脱竖屏算法逻辑,转向更具电影质感与空间美学的叙事样态。一方面,横屏叙事占比增大,广电总局六批精品微短剧片单中大部分为横屏剧,积极回应了用户对视听内容深度、广度和沉浸感的需求。另一方面,以“质感”替代“爽感”用精致场景与复杂情感达成观众深层共鸣。比如,《家里家外》就用长剧标准推进短剧创作,《田园织梦》《清溪有味》等作品则以“李子柒式”的慢叙事方式,营造出宁静、写意的视觉氛围。这些作品以沉浸的画面、温和的节奏、有趣的细节构建叙事张力,推动微短剧从“内容堆叠”向“艺术表达”升级。
3.
向工业化生产升级
随着头部机构与专业团队进入微短剧赛道,制作体系已从原有的个人或小团队的生产模式,逐步转型为涵盖IP开发、剧本孵化、拍摄执行、后期制作及AI辅助创作的全链条式工业流程。一方面各级各地方广电机构对微短剧形成高维引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微短剧里看中国”微计划,湖南广电的“大芒计划”“星火计划”,江苏台的“潮计划”,东方卫视的“中国微短剧品质东方计划”等,以传统广电的深厚积淀推动微短剧“品质标准”与“作品定位”双提升。另一方面,传统影视公司凭借强大的资源禀赋和运营效能,引领微短剧制作迈向成熟影视体系。阅文集团通过“短剧星河孵化计划”开放头部大IP的短剧授权;华谊兄弟组建专门团队,推进多部知名影视剧IP的短剧开发;华策在自研 “有风”大模型的赋能下,已完成多个短剧项目拍摄;柠萌影视推出短剧厂牌“好有本领”,并以《二十九》开创明星出演微短剧的先河。另外,爱优腾等头部长视频平台,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持续强化对微短剧的布局,加快提升微短剧创作的程序化、品质化水准。
三、传播转型:
从单一平台到多场景融合拓展
当前微短剧的传播正从“小屏独秀”发展到更垂直、更细分、更融合的状态。尽管通过短视频平台观看微短剧的用户比例达75%,但短剧类垂类APP与长视频平台也在加速分流用户注意力。比如,短剧APP红果短剧月活跃用户规模超1.66亿,河马剧场突破3700万,而电视大屏端通过政策驱动与内容升级实现份额扩张。微短剧正从单一的传播渠道向多元场景、复合渠道演进。
1.
垂直剧场重构传播新逻辑
抖音与周星驰合作 “九五二七剧场”抢占喜剧赛道,与悬疑作家紫金陈联合推出 “极夜剧场”深耕悬疑类型,并打造面向女性观众的“玫瑰故事剧场”。此类剧场模式通过类型化内容聚合目标受众,形成垂直而精准的传播路径,推动短剧从单纯依靠算法转向多重因素考量的精细化运营,将爆款的偶然性引导向类型化、高品质的稳定输出,更利于向长剧、电影、游戏等形态延伸,形成价值持久的IP链条。
2.
档期化运营培育消费新习惯
2024年国庆期间,《这世间如你所愿》《大力村超人》等29部微短剧入选广电总局微短剧国庆档推荐片单;2025年春节,广电总局发布“微短剧陪你过大年”微短剧春节档推荐片单,14部大屏端剧目及49部网络端剧目入选,带动了大批精品微短剧集中上线,形成火爆的微短剧“春节档”。数据显示,微短剧总播放量突破120亿次、用户日均观看时长同比激增43%。这种借鉴传统电影的档期策略,既契合用户特定时段的娱乐需求,又通过集中叠加影响,使微短剧从休闲“零食”升级文化“主菜”。
3.
多屏联动构建传播新格局
2024年8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丰富电视大屏内容,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意见(试行)》加速打破微短剧移动端单一传播场景的局限。湖南卫视、东方卫视等十余家省级卫视推出“730大芒剧场”“品质东方·微剧场”等卫视黄金档微短剧剧场,《你的岛屿已抵达》《别打扰我种田》《师傅》等优秀作品在大屏表现突出,其中《金猪玉叶》收视排名稳居同时段第一。据中国视听大数据(CVB)统计,截至2024年11月,已有30余部微短剧在全国省级卫视播出,收视规模超5亿户次。此外,中国广电同步上线微短剧免费专区,推动电视端成为新流量阵地。这种跨屏传播不仅提升微短剧行业价值,更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内容形态的深度融合。
2025年的微短剧,正从一种内容形态演进为深入社会政治经济方方面面的文化现象,并在创作、生产、传播各环节显现出深刻的转型。面对日益增强的政策引导力、技术重塑力与市场组织力,微短剧亟需在政策引导机制、市场运营机制、平台管理机制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完善。唯有供给侧、需求侧、治理侧多方发力,市场价值和文化价值协同提升,微短剧才能真正成为数字时代的主流视听形态和版图持续扩展的产业蓝海。
(作者单位: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监 制:史 杰
轮值主编:戚 雪
责任编辑:姜 慧
后期编辑:马琦羽
来源:董潇潇/国家广电智库
闪电配资,万通配资,配资公司哪家好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